养老政策
兴趣爱好
健康养生
退休生活
技能教学
构建“家门口”的养老体系,宁波市镇海区绘桑榆晚景
构建“家门口”的养老体系,宁波市镇海区绘桑榆晚景
近年来,面对银发浪潮,宁波市镇海区人大常委会始终把老年人的“关键小事”作为履职的“头等大事”,打出监督“组合拳”,助力政府破解养老难题。从保障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到推动构建“家门口”的养老体系,再到守护“记忆里”的岁月静好,用心用情绘就了一幅“乐养镇海”的桑榆晚景,让老年人生活更有质感、更富温情。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太感谢老友社食堂工作人员和社区志愿者了,这么冷的天还给我送饭菜,菜味道很好,荤素搭配,价格也便宜。”近日,临近饭点,在盛家社区志愿者的接力下,80多岁洪奶奶吃上了可口的午餐。因为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老友社食堂便成了她的私家厨房,为她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一直以来,老年人“吃饭难”成为众多家庭的烦心事。为破解这一民生痛点,镇海区人大常委会牵头成立调研组,专程前往上海市静安区取经学习。同时,调研组深入各镇(街道)老年助餐点,走进社区网格,广泛听取人大代表与社区居民的意见建议。经代表票决,老年助餐服务提升工程被列入2022年区政府民生实事项目。
在人大的监督推动下,政府启动“乐养镇海·爱有滋味”老年助餐服务项目,配套出台《镇海区老年助餐服务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通过打造“老味道”食堂、“老乐汇”助餐点和“老邻舍”助餐点三类助餐机构,构建起多层次、全覆盖的助餐服务网络。如今,镇海区老年助餐服务亮点不断涌现,招宝山街道的“爱心车轮食堂”穿梭街巷,澥浦镇“银发骑手”志愿服务送餐队温暖接力……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75个老年助餐服务设施,日均服务超2500人次,老年助餐服务覆盖率达100%,真正将温暖与关怀送到了老年人的心坎上。
作为区人大代表、骆驼街道新晨社区的书记,林琳经常深入社区走访居民,倾听大家诉求。在收集社情民意中发现,老百姓对居家养老问题十分关注,于是,她连同11名代表在人代会上提交了《关于加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议案》。镇海区人大常委会对此高度重视,将其列为重点督办建议,多次在常委会、主任会议上专题研究居家养老服务推进及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同时,还组织开展《宁波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实施情况的专题询问,通过“问需于民、问计于政”的监督方式,精准疏通政策落地堵点,全力满足群众对高品质养老服务的迫切需求。
经过不懈努力,镇海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7月,镇海区荣获民政部授予的县(市、区)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示范单位称号。同时,“爱在守护”养老人才提质专项行动作为民生实事项目稳步推进,截至目前,每万老年人拥有持证护理员42人,位居省市前列。
其中,作为镇海区首家以医养康养结合为特色的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新三宝颐养社内设中医养生区和托养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中医诊疗、针灸艾灸、健康推拿、肢体康复、慢性病管理等全方位医疗服务,真正实现“医养结合、康养一体”,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养老服务。
上午在“忆术坊”做手工,下午在“忆术馆”拍写真,80岁的认知症患者赵奶奶在炼化社区的“拾光小蓝花”项目中,绽放着比年轻时更灿烂的笑颜。自去年起,炼化社区就响应号召,打造认知障碍老年友好社区,筹备启动“拾光小蓝花”项目,从氛围营造、志愿服务到友好空间打造,为认知症老人种下“勿忘我”的“小蓝花”。
认知症作为多发的老年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区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积极推动认知障碍筛查康复照护项目列入区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紧盯构建完善的筛查、服务、人才和智慧四大体系,多维发力,全力支持镇海于全省首创认知障碍照护体系。至2024年年底,全区就已建成“幸福忆家”养老机构认知障碍照护专区9个、“记忆家居家支持中心”7个、“记忆站”社区站点11个,开展了多样的普及宣传和公益筛查活动。
今年,随着“爱在邻里”家门口幸福颐养圈提升工程列入民生实事项目,镇海进一步深化认知障碍康养照护体系建设,不仅制定了《失智症老年人社区支持服务规范》(市标),不断完善认知症康养照护基础设施建设,更有一批如炼化社区“拾光小蓝花”项目、“忆”路同行思源社区老年人认知症预防与宣教项目等认知友好项目正逐步扩大影响,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康养照护。目前,全区新设认知障碍照护专区床位188张,布局居家支持中心(站)18个,完成2.7万名老年人认知障碍初筛,引导1500例潜在认知障碍老年人复诊,每万名老年人拥有认知障碍专区床位22张,位居全市第一,真正让“爱有记忆”,治愈每位被时光“遗忘”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