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政策
兴趣爱好
健康养生
退休生活
技能教学
“投资于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时代阐释
“投资于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时代阐释
“投资于人”首次被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这一表述不是简单的政策术语更迭,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当代中国实践场域的创造性转化。“投资于人”,这个“人”不是“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而是处在现实的个人,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从事物质生产的,有物质利益需要、可以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改变的人。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强调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投资于人”的战略部署,既是对这一科学论断的当代践行,也是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理想追求的现实路径探索,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守正创新。
社会关系再生产与人的本质力量释放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考察,“投资于人”的本质是通过社会关系的再生产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释放。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将劳动者异化为“人格化的劳动时间”,但同时也指出“最发达的生产力是劳动阶级本身”。当代中国以“投资于人”重构发展逻辑,通过教育公平、技能提升、社会保障等制度安排,正在构建新型社会关系网络。
这种社会关系的重构不是简单复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雇佣劳动制度,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公共政策调适使社会关系真正成为“人是对象性活动”的产物。当前推进的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实践,实质上是将社会关系转化为解放人、发展人的现实力量。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为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25年实施的《关于健全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的意见》,核心价值在于实现了政策设计的人性化转向,通过劳动关系认定标准创新,既维护了平台经济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又为他们参与职业培训、技能提升开辟制度通道,这正是马克思所强调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在新时代的具体实践。
自由全面发展的当代实践形态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投资于人”战略中呈现出新的实践形态。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设想的“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的全面发展图景,在当今中国正转化为以数字技术赋能、制度创新保障、文化繁荣滋养的新型发展模式。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技能重塑不是对人的否定,而是通过技术革命将人从机械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
根据《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紧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需要,用3年左右时间,扎实开展数字人才育、引、留、用等专项行动,增加数字人才有效供给,形成数字人才集聚效应。这种人力资源开发模式,印证了恩格斯关于“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的科学预见。2025年全面实施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社会实践、职业体验纳入基础教育必修课程,这正是对马克思“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教育思想的具体实践。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战略中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更是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开辟了人的发展新空间。截至2024年底,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数突破2000万,在打造高素质的农民队伍方面,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发展扶持、引导激励等衔接配套制度,面向新需求,分层分类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加强训后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等。这种发展模式既遵循生产力进步规律,又坚持人的主体性地位,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道路的生动实践。正如列宁指出的,“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而人的发展正是提升劳动生产率的根本动力。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历史性统一
“投资于人”战略的深层价值,在于实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历史性统一。中国的“投资于人”始终将人的发展作为目的本身。教育投入占GDP比例连续10年超过4%,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10.5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78.2岁,这些数据背后是发展观的根本性转变。当教育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桥梁,当医疗保障成为守护生命尊严的屏障,当文化权益成为精神富足的源泉,“人”不再是抽象的概念符号,而是具体化为每个生命个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种制度设计超越了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补救模式”,这种发展范式既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学说的当代回应。
在新型举国体制下,人力资本投资呈现出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2025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数字转型已进入“由技术驱动向人本驱动”的关键阶段。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社会协同的机制,为2.5亿老年人提供智能设备使用培训,支持以农民工为主要对象的创业园区和返乡创业基地2200多家。这种普惠性的人力资源开发,既体现了恩格斯所说的“通过有计划地利用和进一步发展一切社会成员的现有的巨大生产力”,又超越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的逐利本性。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探索
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关口,“投资于人”的战略选择彰显出深远的历史洞察力。它既是对传统发展方式中“见物不见人”倾向的彻底扬弃,更是面向未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通过持续深化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改革,不断优化人的发展环境,完善人的发展条件,提升人的发展能力,中国正在书写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新时代篇章。
这种发展实践不仅为破解现代性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更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注入了鲜活的中国智慧。中国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实现了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2021年实施的《技能中国行动纲要》,创造性提出“技能形成与价值实现同步推进”原则,这正是对马克思“生产者的权利是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论断的创新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野中,“投资于人”的战略实践正在创造新的历史辩证法。它既是对“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规律的自觉遵循,又是对“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这一科学判断的时代印证。当14亿中国人民的发展潜能被充分激活,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必将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
(作者何玉芳系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