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政策
兴趣爱好
健康养生
退休生活
技能教学
“老有康养”+“幼有善育” 老少融合“民生综合体”托起稳稳幸福
“老有康养”+“幼有善育” 老少融合“民生综合体”托起稳稳幸福
时值暑期,老人和小孩的欢笑声在位于灵溪镇沪山片区,占地900平方米,配建食堂、茶室、棋牌室、木工坊、托育驿站等功能区的新桥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里回荡。左边,老年食堂菜香四溢;右边,托育园童声荡漾;中间一条“幸福连廊”把两股笑声轻轻系在一起。这笑声中,蕴藏着我县“一老一小”融合场景建设的密码。
“老有康养”,把“养老”过成“享老”。对于新桥村及周边地区老年人而言,这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已成为他们晚年生活中的“养老驿站”。中心创新设置木工坊等特色空间,定期举办非遗手工课、健康讲座等社区主题活动,让老人与孩童共同参与。3岁的米宝举着刚拼好的积木喊“爷爷帮我加个顶!”张爷爷立刻从“被照顾者”升级为“总工程师”,笑容里带着久违的“被需要”。老人动手制作环保小玩具小物件,既锻炼认知与精细动作能力,又通过孩子协助老人设计代际互动,缓解孤独感,提升心理健康。每天和孩子共读绘本、下棋,老人们的记忆力明显提高,中心半年随访显示 MMSE 分值平均提高4分。推童车、蹲下来捡球,老人下肢肌力训练“零成本”,跌倒事件大大下降。到了饭点,老人们一起来到中心配建的老年食堂用餐。据在这里用餐的老年人表示,9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用餐完全免费,其他老年人也仅需要支付5元便能享受一荤两素一汤的可口饭菜。
“幼有善育”,把“托幼”过成“优育”。在社区托育园里,孩子们一下课,就和老人们玩游戏、读绘本、做游戏。孩子听90岁奶奶讲“粮票故事”,亲手把老照片贴成“时间轴”,学会用“过去—现在—将来”丈量人生。看坐轮椅的奶奶坚持晒太阳,懂得“慢就是稳”;看老人反复穿珠,明白“不放弃”三个字。每月“祖孙生日会”老少同切蛋糕,孩子把绘本角改为“为爷爷奶奶朗读日”,在社区里认领第一批“公共家人”。在凉爽时,孩子们还会和老人们走出室外,在花园中玩耍、喂养兔子、鸟类等小动物,将户外生态空间转化为儿童探索的乐园和“森林课堂”,通过自然教育探索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责任感,让孩子的童年成长回归本真。
“家有所安”,把“负担”过成“底气”。“一老一小”得到妥善照护,为在开创幸福道路的奋斗者们吃下了定心丸。有村民表示,曾经和父母最大分歧就是餐饮问题,老年人从艰苦年代走来,早就养成了节俭的习惯,剩饭剩菜不舍得倒,让他们总是为老人家的健康而担忧。现在好了,老年食堂“做一顿、吃一顿”的模式让父母吃隔夜菜、腌制菜的坏习惯彻底成为了过去。还有的家长表示,暑假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托育问题,现在有了家门口的托育园,上下班顺利接送孩子,感觉身上的负担小了很多。一老一小都在“眼皮底下”,全家心理包袱归零,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县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新桥村以老年照护和嵌入式托育服务为“双引擎”的养老模式,是我县在探索“老有康养”与“幼有善育”有机结合、打造“民生综合体”的创新实践之一。目前,灵溪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新桥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两处“一老一小”综合服务场景已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切实破解养老与托育难题,解决了社区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获得群众广泛好评。(民政)